莫桑比克文化艺术大学传统音乐系推动数字化保护 跨洲合作焕发非遗活力
莫桑比克文化艺术大学的数字音乐实验室里,科研人员正用音频工作站修复百年前的 “马普托鼓乐”
录音,屏幕上清晰呈现降噪后的乐谱与节奏图谱;校园广场上,“南部非洲传统音乐节” 正在进行,学生们穿着传统服饰演奏用 3D 打印复刻的鼓乐器,数字展台前观众通过
VR 技术 “体验” 鼓乐演奏场景。该校传统音乐系近期在非遗数字化保护领域取得突破,联动南美高校打造文化传承平台。
“莫桑比克有 30 余种濒危传统音乐,口述传承模式导致 70% 技艺面临失传,数字化是唯一保护路径。” 系主任安娜・马沙多说,团队研发的 “传统音乐数字保护系统”,整合音频修复、乐谱数字化、演奏动作捕捉等技术,已为 25 种传统音乐建立数字档案,其中 “加扎鼓乐” 数字展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巡展,吸引观众 8 万人次。与巴西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共建 “南美 - 非洲音乐联合实验室”,投资 500 万元,配备动作捕捉设备、沉浸式音响系统,开设 “非遗音乐数字化设计” 特色专业方向。
国际学生深度参与文化传承。来自巴西的留学生卢卡斯参与的 “鼓乐文创数字化开发” 项目,将传统节奏转化为手机铃声、游戏配乐,上线音乐平台后下载量突破 50 万次。“实验室有来自 9 个国家的音乐人,跨文化交流让我把巴西桑巴与莫桑比克鼓乐融合,我的毕业设计就是《跨洲节奏对话》。” 卢卡斯说,他的研究获校级国际生科研基金资助。
校园文化节成为传播窗口。活动设置 “音乐工坊开放日”“数字音乐拍卖会”,学生现场展示录音修复、乐谱建模全流程;新闻中心推出 “传统音乐重生” 系列报道,用 4 种语言播报技艺传承历程,单条视频播放量达 300 万。国际学生中心每月举办 “传统音乐体验课”,2024 年开展 35 场跨文化活动,服务国际生 250 余人次。马沙多透露,2025 年将新增 “音乐旅游规划” 专业方向,推动非遗保护与旅游产业协同发展。